文|雷达财经,作者|莫恩盟,编辑|深海
(相关资料图)
近日,由前谷歌科学家李志飞创办的人工智能公司出门问问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向着 " 港股 AIGC 第一股 " 的目标发起冲刺。
雷达财经了解到,出门问问的创始人李志飞来头不小。在自己创业前,李志飞曾为谷歌效力。2012 年,李志飞放弃谷歌的高薪工作,创立出门问问。凭借在 AI 行业的积累,出门问问先后获得真格基金、红杉中国以及老东家谷歌等投资方的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规模和商业化前景不明朗,李志飞曾一度暂停公司与大模型相关的研究。此番 ChatGPT 引领大模型新一轮的风潮之际,出门问问携自家的大模型产品 " 序列猴子 " 加入行业的大混战。而相比国外领先的 GPT-4,李志飞目前只给自家的产品打出了 50 分的成绩。
此次向港股发起冲刺,出门问问近年来的财务数据得以公布。据招股书显示,最近三年出门问问的营收不断增长,且成功实现经调整净利润的扭亏为盈。
但看似一片丰收的背后,出门问问也存在依赖大客户、研发费用率下降、存货周转天数增加等隐忧。另据天眼查资料显示,风险方面共发现企业有天眼风险信息 1723 条;还发现企业有涉案总金额 1.18926 亿元;涉诉关系 4 条。
创始人李志飞曾供职谷歌
雷达财经了解到,出门问问成立于 2012 年,而出门问问的创始人正是拥有前 Google 总部科学家、世界级自然语言处理及人工智能专家、世界主流机器翻译开源软件 Joshua 主要开发者等多个头衔的李志飞。
实际上,早在千禧年之前,李志飞就已经开始接触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工作。之后,学习成绩优异的李志飞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负责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研究。
毕业之后,能力出众的李志飞拿到了多家头部科技企业的 offer,但最终李志飞被谷歌收入麾下,成为谷歌总部的一名科学家,主要从事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谷歌供职期间,李志飞主导开发了谷歌的手机离线翻译系统。
然而,志向远大的李志飞并不甘心为他人打工。2012 年,李志飞辞去国外的工作回国创业,出门问问在此契机下正式问世。为了打造一支致力于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李志飞召集了多位来自斯坦福、马里兰、南大、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中美著名高校的工程师。
2013 年,出门问问开始探索语音搜索引擎的开发,比如开发 ASR(自动语音识别)、TTS(文字转语音)及 NLP(自然语言处理),即 AI CoPilot 的雏形。经过多年的研究,出门问问靠着语音识别技术和基于语音交互的软硬结合能力及 AI 研发能力,开发出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 AI 交互体验的 AIoT 智能设备。
之后,随着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出门问问又与汽车、金融、物联网、医疗及零售行业的企业陆续达成合作,通过为不同领域的企业提供以语音交互及内容生成技术为核心的 AI CoPilot 体验,进一步扩展自身技术应用至各种类型的企业场景。
正是由于在 AI 行业的多年深耕,出门问问才频频获得资本的青睐。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出门问问共计获得过 5 轮融资。2012 年 10 月,刚刚创立没多久的出门问问便获得真格基金真金白银的支持。
次年 6 月,红杉中国在出门问问的 A 轮融资中现身,而出门问问这轮融资的规模从上一轮融资的数百万人民币涨至数百万美元。
2014 年 2 月,出门问问又完成新一轮的融资。除了此前就已对其进行押宝的投资方红杉中国外,出门问问还吸引到了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的青睐。
2015 年 10 月,李志飞的老东家谷歌也开始对出门问问 " 下注 "。据媒体报道,本轮融资 Google 向出门问问投资数千万美元,本轮投资完成后,出门问问的估值将达到 3 亿美元。除了融资方面的合作外,出门问问还成功取代 Google Now,成为谷歌旗下 Android Wear 中国的官方搜索服务提供商。
等到 2017 年 4 月,大众汽车集团又参与了出门问问的 D 轮融资。彼时,大众汽车还与出门问问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致力于研发并应用车载人工智能技术。相较此前几轮融资,出门问问这轮融资的规模达到 1.8 亿美元。得益于这几轮融资的助力,出门问问的估值被进一步助推至 10 亿美元的新高度。
不过,和大众 " 联姻 " 之后,出门问问便再未传出融资方面的消息。直到 ChatGPT 爆火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大模型热潮,才再一次让出门问问进入公众视野之中。
出门问问一度暂停大模型研究
尽管 ChatGPT 的爆火发生在去年末、今年初,但其实出门问问早已开始布局大模型相关的项目研究。
根据招股书显示,早在 2020 年,出门问问便已开发出通用大模型及垂直优化技术模块。之后,出门问问又开发出专门针对全球内容创作者及企业的 AIGC 技术及应用程序。今年,出门问问已将其开发的大模型 "UCLAI" 升级为 " 序列猴子 "。
然而,出门问问在大模型领域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据李志飞透露,出门问问此前推出的大模型 UCLAI 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且并未取得在研发成本和商业化应用收益之间的平衡,于是公司一度短暂搁置相关项目。
直到 AIGC 公司近期在技术、估值等方面大放异彩,出门问问才重新将大模型的研发工作提上日程。为此,李志飞还多次在中美两国之间辗转,以了解国外 AIGC 领域的最新动向。
相比许多还未有具体产品落地的创业公司,出门问问目前已有可以跟公众见面的产品。在 4 月 20 日举行的 2023AIGC 战略发布会上,出门问问便交出了自己目前的一些成果。除了其自研的大型语言模型 " 序列猴子 " 外,出门问问集成大模型能力的三大系列产品 / 服务也正式开启内测。
具体来看,出门问问目前已经打造出面向创作者的 CoPilot 产品矩阵、面向 C 端的升级版语音助手魔法小问,以及面向 B 端的企业专属大模型服务。其中,面向创作者的 CoPilot 产品矩阵包括 AI 写作平台 " 奇妙文 "、AI 绘画平台 " 言之画 "、AI 配音平台 " 魔音工坊 "、数字人视频与直播平台 " 奇妙元 "。
据出门问问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出门问问包含 " 奇妙文 "、" 言之画 "、" 魔音工坊 "、" 奇妙元 " 等在内的 AIGC" 全家桶 " 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 600 万名注册用户,并已吸引约 40 万名累计付费用户,且自解决方案推出以来已产生 100 多万笔付款。
不过,李志飞也清楚地意识到出门问问目前与行业头部选手之间的差距。在李志飞看来,如果将 GPT-4 的评分打为 100 分的话," 序列猴子 " 目前的分数只有 50 分,这意味着 " 序列猴子 " 还未到到 60 分的及格水准。
相比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称文心一言与 GPT-4 仅存在 2 个月的差距,以及周鸿有关中国距离 GPT-4 还有两年差距的观点,李志飞则认为,目前中美大模型的差距为 16 个月。
李志飞在发布会上透露,中国版 OpenAI 并非是出门问问的目标。李志飞还提到,目前公司的商业化做得不错,除大模型外公司的其他业务并不算太烧钱,因此现阶段不需要外部融资也能支撑研发投入。
在李志飞看来,大模型不是一个月、一年的事情,而是五到十年的长期主义的事情。对李志飞而言,出门问问的短期目标是把一个 60 分的通用大模型给做出来。中长期而言,有了 60 分的基础模型后,去把它打磨成 80 分,从而可以在真正的商业场景里稳定使用。
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出门问问入局大模型的时间并不算特别靠后,且目前已小有成就,但如今国内的大模型赛道已然十分拥挤,除了百度、阿里、360 等大厂外,包括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搜狗创始人王小川等在内的创业派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大模型这块蛋糕,因此出门问问能否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杀出重围仍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国内互联网平台在大模型方面的布局和投入虽然已经开始,但是还需要克服技术、人才、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才能够实现 ChatGPT 这种现象级产品。
存货周转天数大幅攀升
实际上,在此次正式向港股发起冲击之前,出门问问就曾多次传出 IPO 的消息。早在 2017 年,李志飞就曾公开表示,公司计划在两年内寻求 IPO,上市的地点将会选择美国或香港。
2018 年,李志飞在一次采访中又透露,公司计划在 2019 年底或 2020 年上半年上市。等到 2019 年,出门问问又传出公司正寻求筹集 1 亿美元资金,并计划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消息,但出门问问始终没有叩开中美两地资本市场的大门。
根据出门问问此次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20 年至 2022 年,公司分别录得 2.65 亿元、3.98 亿元、5 亿元的营收。虽然出门问问的营收保持住了增长的态势,但其营收增速却从 2021 年的 50.4%降至去年的 25.7%。
按业务划分,出门问问的营收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版块,分别为 AI 软件解决方案和 AIoT 解决方案。其中,AI 软件解决方案又可以分为 AIGC 解决方案和 AI 企业解决方案,加之 AIoT 解决方案,出门问问完成了包含创作者场景、企业场景、消费者场景在内的多场景商业化覆盖。
具体来看,2020 年,AI 软件解决方案为出门问问贡献 4497.2 万元的营收,占比为 17%;到了 2021 年,该分部贡献的营收达到 5951.9 万元,但占比却降至 15%。
去年,出门问问 AI 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猛增至 3.03 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超过 4 倍,借此该分部收入占总营收的占比也迅速攀升至 60.6%。其中,AIGC 解决方案和 AI 企业解决方案分部的收入占比分别从 2021 年的 1.7%、13.3% 上涨至 2022 年的 8%、52.6%。
与之对应的是,AI 企业解决方案三年的收入分别为 2.2 亿元、3.38 亿元、1.97 亿元,该分部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从 2020 年的 83% 上升至 2021 年的 85%,又在去年降至四成以下。刨除 AI 软件解决方案收入迅猛增长的原因外,出门问问 AI 企业解决方案板块自身取得的营收规模也在缩水。对此,出门问问解释称受到新旗舰产品延迟推出的影响。
营收逐年递增的背后,出门问问对于大客户的依赖却愈发明显。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2 年,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 22.4% 一路上涨至 62.8%。同期,出门问问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 8.8% 飙升至 42.6%。
利润方面,2020 年至 2022 年,出门问问的毛利分别为 7967.2 万元、1.49 亿元、3.36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30.1%、37.5% 和 67.2%。
就净利润指标而言,2020 年、2021 年出门问问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 1.57 亿元、7343.9 万元。2022 年出门问问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录得 1.09 亿元的经调整净利润。
然而,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出门问问的研发费用率却在下降。招股书显示,2020 年至 2022 年,出门问问的研发开支分别为 9709.3 万元、9150.5 万元、1.19 亿元,但同期出门问问研发开支占营收的比重却从 2020 年的 36.7 下降至 2021 年、2022 年的 23%、23.7%。
此外,出门问问的存货周转天数去年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这意味着出门问问在出货方面面临一定的压力。招股书显示,2020 年,出门问问的存货周转天数为 189.2 天,2021 年其存货周转天数降至 159.2 天,但去年出门问问的存货周转天数又大幅攀升至 242.5 天。
值得注意的是,出门问问关联公司上海羽扇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近些年还卷入数百起司法纠纷。天眼查显示,截至发稿,该公司涉及的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多达 747 起,且该公司在相关案件中的身份均为被告。
天眼查资料还显示,共发现企业有天眼风险信息 1723 条;还发现企业有涉案总金额 1.18926 亿元;涉诉关系 4 条。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