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观的叙事方式呈现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申城迎来建筑大师矶崎新全球首次回顾展

2023-09-01 03:39:04 来源:文汇网

尽管在上海留下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对于已故普利兹克获奖得主、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中国观众却未必熟知。


(资料图)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迎来矶崎新全球首次回顾展“形构间”。展览基于多元的视角,回溯了矶崎新不同时期的思想轨迹,涵盖了模型、手稿、装置、绘画、影像等多种媒介方式,以微观的叙事方式呈现出矶崎新60年来的建筑设计谱系以及他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

展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荷兰Nieuwe Instituut馆长兼艺术总监陈伯康共同策划。作为20世纪以来最具创造力和前瞻性的建筑师之一,矶崎新的建筑思想植根日本本土,同时面对全球文化的多元性也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态度,将历史反思注入到极富原创性的建筑表达中。矶崎新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实践,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也令其建筑实践从纯粹的空间形式扩展至跨媒介的社会语境。

矶崎新建筑实践生涯中的九个关键概念,串起了此次展览。

例如,“过程”便是其中一个概念。针对1960年代战后城市持续无限增长的现实以及与之相对的现代规划概念的无效性,矶崎新提出了“过程规划”的规划方法,将规划阶段和建筑完工后发生的不可知变量也纳入到建筑设计的思考中。这一部分所呈现的大分县立图书馆(艺术广场)、大分县医生会馆等项目,正是矶崎新先生基于这一概念形成的代表作品。

“流动性”近年来矶崎新倚重的一个概念。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下、流动性不断增加的当代社会中,矶崎新自1990年代便不断思考的建筑和城市的“过程”产生了新的可能性,在项目中呈现出更具实验性的形式,正如新佛罗伦萨火车站设计竞赛方案、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项目以及与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合作的“诺亚方舟”移动剧场所展示的。从同一时期开始,矶崎新的工作舞台也进一步转向海外。

此次展览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城市”展览和研究方向的延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矶崎新的作品与理论便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建筑、设计、艺术和文化生产。今天,他的实践与思想依然能够穿透地理的区隔与时代的进程,叩问关于建筑、城市、环境与世界的本质性意义。本次展览希望能够激励青年一代在历史的回眸中发现建筑的启示与新的可能性,正如矶崎新一般,发现永远处于“形构间”的现在与未来。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推荐阅读>